23
钱学森并没有料到,国家会把研制导弹、火箭的任务交给他,让他来做技术方面的负责人。国家的需要,使钱学森做出人生的第四次选择:从学术理论研究转向大型科研工程建设。
24
1960年,的导弹事业才刚刚起步。苏联以为没有他们的帮助,人根本就搞不出导弹来。钱学森不信邪,带领大家继续自力更生。那段时间,他一心扑在导弹事业上,三天两头要出差。他在酒泉基地一待就是十天半个月,甚至一个月。而他的行踪严格保密,连妻子蒋英都不知道,一度非常担心“失踪”的他。
25
钱学森一生中多次捐赠稿费、讲课费和奖金,最大的一笔为100万元。在科学技术大学力学系任教时,钱学森为培养祖国的国防科技人才而悉心授教。20世纪的五十年代末、六十年代初,计算尺是力学系的同学上课时应该人手一把的工具,但因为价格比较贵,许多同学买不起。钱学森拿出他获得科学奖金一等奖的一万多元钱,让学校教务人员给每位学生配一把计算尺。
科学技术大学用钱学森捐资为学生购买的计算尺
26
回国以后的几十年里,不论是工作,还是休闲,钱学森经常穿着一身简朴的蓝色卡其上装和军便裤,而从美国带回来的西装则送给了身边的工作人员。直到20世纪80年代,钱学森受组织委派赴外访问,才临时定做了一身中山装。
27
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一位新战士,曾因一件“小事”受到钱学森的表扬。1966年“两弹结合”试验前,这位战士在进行弹体内外观察时,发现弹体内部24号插头第5接点里有一根大约5毫米长的小白毛,担心因此造成通电接触不良,他用镊子夹,细铁丝挑,都未能取出小白毛,最后用一根猪鬃才把它挑出来。钱学森知道后,极为赞赏,小心翼翼地把这根小白毛包好,带回北京作为作风严谨的典型案例,教育全体航天科技人员。
28
1982年,从国防科研领导岗位退下来的钱学森已经71岁了。他又做出了人生的第五次选择:再次回到学术理论研究当中。他非常看重自己晚年的科研成果,对堂妹钱学敏说:“我这些年来和你们一起研究和探讨的这些问题与设想,才是我回国以后开创性的、全新的观点和理念。它的社会意义和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,可能要远远超过我对‘两弹一星’的贡献。”
29
儿子钱永刚曾经被老师叫去训话,要求把4个4分都提高到5分。经过半学期努力,钱永刚最后4分消灭了,都是5分。结果钱学森说,我看有两个4分也很好。钱永刚说,父亲的意思是“满分不是最佳的选择”。
30
无论是在从事导弹航天期间,还是从国防科研一线领导岗位退下来以后,为了及时跟踪世界科技和时政前沿,钱学森特地拿出工资、补贴及稿费等的一部分,设立自己的专项购书基金,用于购买各种最新出版的书籍,订阅各种不同领域的杂志。直到2009年10月31日去世前两天,钱学森仍然在读书看报。
我仅知道安徽宣城走出十二位两院院士:
汪卫华 院士,材料物理专家。1963年7月出生于宣城市宁国县,1987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,1993年获得科学院物质研究所博士学位,现任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、博士生导师、课题组长,科学院极端条件物质重点实验室主任。2015年当选为科学院院士,2016年当选为发展家科学院院士。
叶向东 院士 ,动力系统专家。1963年出生于宣城市宁国县,1979年考入科学技术大学,先后获得学士、硕士学位,1991年获得莫斯科大学博士学位,现任科技大学教受、博士生导师。2019年当选为科学院院士。
洪德元 院士,植物学家。1937年1月出生于宣城市绩溪县,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,1966年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生毕业,现任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,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。1991年当选为科学院学部委员(院士),2001年当选为发展家科学院院士。
鞠 躬 院士,神经生物学家。1929年11月22日生于上海,原籍宣城市绩溪县人,1952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,现任第四军医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解放军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。1991年当选为科学院学部委员(院士)。
汪应洛 院士,管理科学与管理工程专家。1930年5月21日出生于宣城市泾县,1952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,195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,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名誉院长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2003年当选为工程院院士。
文 兰 院士,数学家。1946年3月生于甘肃兰州,原籍宣城市泾县人,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,1986年获得西北大学博士学位,现任北京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1999年当选为科学院院士,200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,1997年获得第6届陈省身数学奖,2011年获得第10届华罗庚数学奖。
文章来源:《宇航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yuhangxuebao.cn/zonghexinwen/2022/1213/738.html